市医保局印发DIP支付基础病种(第二批)目录,自7月1日起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市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实现从2021年省内首创16个,到去年稳步扩至100个,再到今年新增20个的“三步跨越”,医保支付改革持续深化,推动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持续提升。
一是扩大基层优势惠民生
本次基础病种扩围工作紧密围绕我市基层医疗机构近三年服务能力范围内疾病谱变化及临床需求,重点向常见病、慢性病领域倾斜,覆盖基层更多病种,患者就医负担再次降低,费用预期更明确。
二是精准扩围病种提能力
通过与卫健部门、医疗机构共同研究论证,在省定DIP支付基础病种目录范围内和本市前期基础病种目录的基础上,再次新增20种,现有病种数共计120种,纳入全市定点医疗机构开展的普通住院病种范围。引导医疗机构优化基础病种临床路径,提升诊疗规范性和资源使用效率。
三是推动三医协同促发展
医保基金精准支付,发挥战略购买作用,保障基金可持续运行。协同卫健部门引导推进分级诊疗,结合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功能定位,设置差异化分值或系数,促进常见病、慢性病在基层首诊和康复。
淮安市医疗保障局党组成员、三级调研员陈雪峰表示:此次第二批20个基础病种的扩围,是我市DIP支付改革持续深化的具体体现。我们选择的病种都是临床路径相对清晰、诊疗费用可比较、群众负担感受明显的常见疾病。医保部门与卫健部门、基层医疗机构通力协作,确保政策平稳落地,基金运行安全,患者真正受益。下一步,我们将长期监测运行数据,运用好医保数据赋能作用,持续助力基层医疗机构健康发展。